2006年1月1日,星期日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六版:亲历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真实记录市民的公德心
本报记者 李稹

  2005年9月20日是公民道德宣传日,报社为此策划了一期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暗访调查。于是,记者们兵分三路,直面城市的细节。我这个“新兵”也收到了“命令”:扮演一回残疾人,真实地去记录市民对残疾人的态度。“暗访,演员……”这一切对我来说是第一次。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又该怎样扮演呢?
    经过数次演练,我选择了“演技”要求相对低一些的肢残人,坐上了轮椅。
    正式上街的那天是中秋节,我们选择在车水马龙的延安路。我不能站起来,要在川流不息的车与人中推行,没有人帮助……
    “演出”的结果在当时的报纸上一览无疑了,市民的爱心接力棒让我感动:在穿梭的车流中有人墙替我挡了道,在拐弯的斜坡上背后有人给我助力,在出租车公交车上有双手搭就的“自动扶梯”助我上下。
    写完这篇稿子,我的最大体会便是“惭愧”两字:我惭愧用这样的方式“欺骗”了帮助过我的人;我惭愧以前没有更多地关爱残疾人士,因为他们的生活确比我们要艰难百倍;我惭愧我的笔只能管中窥豹般地记录点滴,不可能把那天所碰到的令我感动的人一一赘述……(详见2005年9月20日第五版《温暖的伸手之间》)